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03:28:52
《春秋》以元一为万物之始,如同《周易》以太极为万物之首。
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这样,由口传和书写之两种形式间的差异性所造成的文本问题,便开始长久地困扰着对于《书》的理解与解释。
上曰:圣人以孝为至德要道,其信然乎。贾谊(西元前200—前168)在分述五经对于德的重要意义之后,指出:《乐》者,《书》、《诗》、《易》、《春秋》、《礼》五者之道备,则合于德矣,合则驩然大乐矣。占人掌占龟,以八筮占八颂,以八卦占筮之八故,以视吉凶。[23]《正义》引《尚书纬》曰: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穷理执要,真可谓圣人至言。
诗只不过再现了事物间的对应关系,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存在着一根把各种要素串起来的隐秘主线。在孔子弟子中,漆雕开传《书》,但线索不明。《汉书·律历志上》曰: 二象十有八变而成卦,四营而成易,为七十二,参三统两四时相乘之数也。
凡此六十五字,皆《洛书》本文,所谓天乃锡禹大法九章常事所次者也。这也是刘歆以黄钟为三统历之根本的原因。九章岁而六之为法,太极上元为实,实如法得一,阴阳各万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气体之数,天下之能事毕矣。(《汉书》,第981页) 这是以《周易》为依据来论证《春秋》也是一部关于天人之道的著作。
综上可知,刘歆的易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以天人之道的思想为根据创建了一套形式严密、体系复杂的象数学系统。从五行顺序看,其所说亦为五行相生,五行自青始,其序亦如之。
在刘歆看来,周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春秋》也都效法了乾坤的阴阳之道、《洪范》的休咎之征,都是天人之道的表现。《汉书·律历志上》曰: 三统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纪也。六月,坤之初六,阴气受任于太阳,继养化柔,万物生长,楙之于未,令种刚强大,故林钟为地统,律长六寸。十一月,乾之初九,阳气伏于地下,始著为一,万物萌动,钟于太阴,故黄钟为天统,律长九寸。
4《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在刘歆看来,十二律包含了三统之义。《汉书·郊祭志下》曰:刘向父子以为帝出乎震,故包羲氏始受木德,其后以母传子,终而复始,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汉书》,第984-985页) 地统虽然与未对应,但与三正相配则配其冲位,即丑,其于三正也,黄钟子为天正,林钟未之冲丑为地正,太族寅为人正(《汉书》,第962页)。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汉书》,第963页) 这里以《周易》天地之数和八卦为基础对三统之数作出解释。
然后去除23639040,23639040÷1026=23040,半之,23040÷2=11520。(《汉书》,第1011-1012页) 在三统历中,伏羲表示人统,其继天统而王,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帝王,而太昊在《左传》中也是最早的帝王,因此,伏羲就是太昊。
皇极三德五事均出自《尚书·洪范》,正直、刚克、柔克为三德,貌、言、视、听、思为五事。伏羲称王、大禹治水都顺从了天道的要求。《书》曰:天功人其代之。天兼地,人则天,故以五位之合乘焉,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之象也。到了地统的时候,阴气受阳气的命令,开始助养万物,令其生长。关于历十二辰之数,《汉书·律历志上》解释说: 太极元气,函三为一。
(《汉书》,第964页) 黄钟之数从子开始,此即一。6(4)[汉]司马迁《史记》,第3120、3124、3126、3127页。
到了汉昭帝的时候,历法已经变得不太准确,需要更改历法。此三律之谓矣,是为三统。
时月以建分至启闭之分,《易》八卦之位也。10 刘歆还把三统和五行结合起来。
这样,一、十、百、千、万五数就齐备了。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宾,五曰夷则,六曰亡射。《诗》以正言,义之用也。2 郑万耕《刘向、刘歆父子的易说》,载《周易研究》2004年第2期。
一统八十一章,一章十九岁,故黄钟当期之实为一千五百三十九岁。《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
又参之于卯,得二十七。又参之于午,得七百二十九。
这里虽然说的是大衍之数五十,但实际上用的是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不然其用四十九就得不出成阳六爻了。刘歆的《世经》以《周易》为依据,按照五行相生说的顺序,对《春秋》《尚书》等书以及秦、汉以来的帝王谱系作了系统的排列。
地统以地数三十为准,以二倍之,得六十。在刘歆看来,黄钟之数是和声审度嘉量权衡四部分的基础。《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此如《系辞》释解所云天下之能事毕矣。
权衡之衡指铢、两、斤、钧、石,衡由权生,目的是衡量轻重,其本起于黄钟之重。《系辞上》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这种象数学系统,不仅体现了刘歆的律历学思想,而且反映了其对宇宙万物、社会历史的形而上学思考。后来经过三苗之乱,历法混乱,尧又让重、黎的后人修订历法,舜、禹都继承了尧的历法。
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汉书》,第958-959页) 音律分为十二,阴阳各占一半,黄钟、太族、姑洗、蕤宾、夷则、亡射为阳,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中吕为阴。
发表评论
留言: